网站建设 广告宣传 如何赚点
首页 | 家长与儿童 | 教师时空 | 儿童学园 | 养育方案 | 园长频道 | 园所名录 | 招聘求职 | 论坛 | 博客 |
 重要文章
幼儿园网站建设长期优惠

公告:投稿及版权说明

如何赚取点数
 推荐文章
 苗苗班家园联欢会开幕词:...
 如何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活动...
 “妈妈,我爱你”三八亲子...
 妈妈,我爱你”三八亲子活...
 大二班主题活动——民族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
 案例分析《让橡皮泥浮起来...
 “一日三巡”促幼儿园精细...
 热点文章
 广州公办幼儿园70%学位面...
 北京:村办幼儿园建设将列...
 四位代表委员建言学前教育...
 教育部:强化管理确保每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
 河南省将新改扩建2600所幼...
 虞永平:幼儿园应做科学育...
 苗苗班家园联欢会开幕词:...
 广告加盟
  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    
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
[ 作者:陈丽莎   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   点击:3389   时间:2007-5-31   ]
【字体: 字体颜色

“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需转载必须经过北京学前教育网同意”

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在“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

 

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实施<纲要>: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我们改变了什么”,是谈一谈我们所有的幼教同仁一起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实施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贯彻《纲要》行动计划”中很多实验区、实验园做的事情,我只是在这里讲你们的故事。

跨入新世纪之后,在新《纲要》的实施过程中,全国幼教界在极其严峻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努力地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和高质量的幼教。

今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不可能说得很全面,我只是从大家做的事情中谈一些我个人感受特别深、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一些比较本质的东西,就像我们书中所说的“回到基本元素去”。我想通过“我们改变了什么”,来看看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通过“我们还能改变什么”。来反思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同时表达我们幼教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们改变了什么

第一个方面,表现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在观念上、理念上发生的深刻变化。

对于理念上的深刻变化我们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也许并不觉察,但是一经梳理,就会看到很多小小的改变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意义。当然有些变化本来就存在,现在变得更加明确了。变化反映在许多基本意识上,如社会公平的意识、服务的意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意识、低成本的意识等。

社会公平的意识。我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促进着社会的公平。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不仅在办园水平上实现了重要的跨越,也通过这一途径参与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中去。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是对的。我们关注农村幼教的发展、关注城乡幼教的均衡发展、关注公办民办幼教的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关注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公平发展。在去年的大会上,在《回到基本元素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这本书中。大家都能够看到公平的理念正在教育当中不断强化。北京顺义区尹家府中心幼儿园、李桥中心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基地,依托包括计划生育委员会、村委会、镇广播站、妇联等农村方方面面的力量,帮助广大农村孩子享受健康的、快乐的童年;北京分司厅幼儿园面向平民社区,面向弱势群体,面向残障儿童。使社区散居儿童受教育的覆盖率达到90%,使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也能够享有优质的早教服务与指导;江西、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在去年和今年的汇报中,都谈到怎样办好农村幼教和不发达地区的幼教。如四川成都金牛区为实现优质早期教育全覆盖,几年来坚持办流动幼儿园;成都都江堰市形成了一个帮扶网络去促进城乡间的良性互动;重庆万州区打破传统的支教方式,让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共同成长;重庆万盛区示范园作为当地唯一的公办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和区里所有的民办园一起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个会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不少民办园的代表来发言,我们希望在《纲要》的指引下,公办园民办园都来唱响主旋律。我想这都是幼教界正在改变的比较突出的方面。也许我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似乎只是城乡互动了一下、手拉手了一下,但应看到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价值,看到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的意义。

服务的意识。去年,上海思南路幼儿园在发言中鲜明地提出了幼儿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教育是一种服务,是服务理念下的教育。围绕这么一种理念,去年上海、天津、江西、广西的幼儿园都谈到了怎样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倡导和实践一种新型的,不仅仅是在幼儿园里面的以幼儿园为中心的,而是走向社会的、开放的、与社会融合的服务尝试,为幼儿、为家长、为社会服务。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个认识过程,幼教倡导的服务意识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20世纪90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曾经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今年又翻译出版了他的《财富的革命》,书中他提到世界发展的三次浪潮,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着知识经济社会变化着。农业社会的知识形态主要是以种植为中心的知识,那时候社会的中心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社会,社会中心关系是人和机器的关系,知识的形态主要以制造业为主,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形态,学校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集中地表现了工业社会的效率和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人类工业社会发展的中期阶段,还不是后期阶段。但是,很多知识经济社会的元素和理念已经影响了我们。知识经济社会里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的知识形态,中心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服务就是人和人发生关系。我们不要把服务理解成是一个非常狭隘甚至非常低级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转型,服务已成为知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托夫勒说,在一个以知识型社会为特征的时代里面,管理、会计、法律、金融、电讯、医疗、教育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范畴。所以,我们需要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去理解幼教的本质。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幼教上,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这种意识正渗透到幼教。刚才朱司长也谈到,正是从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高度,我们会看到幼教中一些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的。以幼儿发展为本越来越成为我国幼教的一个主流意识。在今年的几百篇稿子的评审过程中,我们在学习,我们真的在感动。我们看到幼教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地用多种方式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想法设法地去创设环境、改进师幼互动、调整作息时间、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我的确禁不住想引用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的一句话,他说“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学问”,我觉得幼教的老师和园长们以及所有的幼教工作者真的是一群迷恋儿童成长的人。在“十五”项目中,十几个实验区不是为了出几本书,不是为了发表几篇论文,也不是为专家组做实验、写论文,而是在为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实实在在地做研究,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当然,以儿童发展为本并不是完全顺从儿童的兴趣。满足儿童的所有需要,我觉得幼教人已经把握了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的教育的两个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从而有效地保证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如北京六一幼儿院在养成教育中,通过“三个转变”很好地把价值引导和儿童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他们的严格要求体现了价值引导,但是又注重儿童快乐的学习;不是强迫儿童去被动接受,而是满足幼儿的需求,把过去一日生活中消极的保护变成了积极的锻炼和培养。在过去,幼儿睡觉抱奶瓶、抱自己的小被子是不允许的,但现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幼儿园允许孩子这么做(照片略)。在此过程中。教育目标并没有变,他们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那么变的是什么呢?是正确地把握了价值引导和儿童的自主建构,充分关注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个别差异等。我觉得这个变化非常了不起。当然这么一个例子远远不是全部,但是大家能够从中看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这个主流的意识正在改变着幼教的面貌,非常可喜。

低成本的意识。它反映了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去年有一个分会场专门讲低成本高质量的幼教。尽管现在有人质疑低成本高质量如何能做到,但是我们幼教正在努力地把成本降低,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这不是乌托邦,这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优良的传统,陶行知早就提倡办平民的幼教,办大众的幼教。我国是一个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怎样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在农村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非常独特的自然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不是只有高档的大楼房、多媒体才能办幼教,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幼儿园老师们极有创意地在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回到基本元素去》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从这些照片中(照片略)还可以看到,不仅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在这样做,大城市的幼儿园也在这样做。上海虹口区实验幼儿园通过扩展粉刷废纸箱的区角活动,极好地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思想,为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社会交往、诚实守信等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第二个方面,“我们改变了什么”,表现在教育实践的变化上。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和幼儿园联系密切的是幼儿园的课程范式和教学范式。这两方面我们真的都在变。从课程范式来看,尽管现在小学化的幼儿园还大量存在,但是不可否认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范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正在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往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转变。当然科学中心主义课程有其合理性.但是幼儿教育更适合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科学中心主义课程视各领域的知识、发展科学认知为核心要素,比较强调学科、预设、教材、讲授等,而社会建构中心课程则把幼儿理解的、幼儿当下生活中的课题和幼儿主体地参与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和同伴文化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更强调综合、生成、情境、参与、幼儿的学习等。《纲要》提出五个领域,并不是搞五门课,也不是搞五本教材,而是综合的活动(当然也会有侧重某个领域的活动)。儿童的科学认知、科学概念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课程范式下进行的。

大家看这些照片(照片略),以前主要是在高结构的作业课上,幼儿学语言、学数学、学科学知识等,但我们现在看到,语言学习更重视幼儿和人的交流,老师不只是关心孩子记住了几个词汇,而是按照《纲要》的精神,努力在创造一个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童在交往中、在生活中交流和表达,不仅语言得到发展,其他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你们看(照片略),幼儿在生活中、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创造、想像、观察和判断,学习测量、绘画,认识各种蔬菜、感知植物生长的条件,养成劳动习惯,等等。我们看到课程在变化,这是一种范式的变化。《纲要》要求“教”一定要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其发生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幼儿通过活动的主动建构,这正在改变着幼儿园课程的范式。幼教的课程范式在变,教学范式也在变。本来课程和教学不可分,我只是分开说而已。我们很强调泰勒课程理论,教学上往往预设一个活动目标,有一套教法,一定要将儿童拉到我这个当中来实现这个目标,过分强调预成知识的线性传授,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东西。但现在很多老师在变,不再强调按照“我的目标”教。而是强调儿童个体的参与和体验、个体对活动的多维度解释、教师对儿童的回应、互动合作建构、帮助儿童发生有意义的建构,等等。施瓦布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这些要素。在“十五”项目中,十五个实验区半数以上都探索师幼互动,认为这是贯彻《纲要》的一个重点,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范式。课程范式与这个教学范式是一致的。

泰勒原理、目标原理是有用的,但在幼教中不宜占主流,而应是过程范式占主流。以前只重视全班集体上课,现在重视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组织形式结合。有很多幼儿园在积极创设环境。环境的创设深化了课程。具体的教学也正由“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向“引导”为主的互动教学转变。教师不再单方面传授,而是挑战儿童的经验,合作探索。教学内容也不再囿于固定知识,而更重视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式。过去教学中很少提思维方式的培养,要么教知识,要么教技能,对思维方式的培养不重视。这一点正在发生变化。可能有些教师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所以我特别提出来。从下面这个例子可看到中国幼教的这个变化。

这本书(《世界幼教系列——中国》(白井常主编,丸善出版社,1983年),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中国的变化。这上面记录了某幼儿园过去的常识课《小动物吃什么》(照片略),动物都贴在黑板上,第一排桌子上的一排碟子里装着每个动物的食物,幼儿举手争取为小动物选食物的机会,一节课只有几个孩子能参与。而大家再看这张照片(略),我曾经在《学前教育》杂志《支持幼儿的学习》(《学前教育》幼教版,2004年第9期)一文中介绍过,老师创设了“小白兔喜欢吃什么”的墙饰,一边是“猜想”,一边是“验证”。在这里,动物和食品对应的方式变了,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去发表意见。孩子们有很多种想法,自己喜欢吃冰激凌,认为小白兔也吃,自己喜欢喝橘子水,认为小白兔也爱喝,于是就把这些东西贴到“猜想”的地方。为了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在饲养角进行探究。孩子在验证中自我肯定或否定,逐渐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原来小白兔是比较杂食的动物。过去教材上小白兔吃萝卜、青菜,狗吃骨头,知识是单一的、线性的、一一对应的,孩子迷信老师的权威、老师的答案。而现在这样的教学是去权威的、情景的、低结构的,使幼儿知道小白兔在不同的情景下吃不同的东西,感知到知识的情景性、非线性、多元性、去权威性、多路径,等等,新的知识观、后现代的东西在教学中都体现出来。斯腾豪斯说过,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儿童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达克沃斯也主张探索儿童的思维,欣赏儿童如何使情境产生意义,理解儿童的认知,赋予儿童“合理性”。不难看到幼儿园教学范式的变化都体现了这些理念。今年5月,我在芬兰参加世界课程大会发言时举了这个例子,国外有好几位专家都指出,中国幼教在变,不再训练简单的一对一的思维模式了。

我们还能改变什么

我们幼教已经做了那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那么多,那么我们还能改变些什么呢?我提两条:做有思想的教师,办有文化的幼教。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做有思想的教师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个人前所未有地觉得要强调思想的力量,强调做有思想、有品味的教师。幼儿教育机构是文化单位,但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呢?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这里我讲两点,一是思想和创造。二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刚刚启动了“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这个教育部的项目,这个项目希望通过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帮助教师发展。发展什么呢?我认为发展思维方式比补充知识更重要。园本教研不是成天讲这个课怎么上,只谈技能性问题,而是要引导教师去思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幼儿园教师要博得职业的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和学习。

先说思想和创造。一谈到幼儿园教师,一般人就想到唱唱跳跳,这是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歪曲。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具备高素质呢?我在研究生课堂上讲,我们不断地提高理论素质,不光是为做学问,也是在维护我们自己的尊严。

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当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使命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从一个教学工具向“知识工作者”转变。这个词我打了引号,因为它是来自托夫勒的。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中,做教育的人是知识工作者。这种知识工作者不同于体力劳动者,也不同于技能型工匠,是有思想的人,因为教育的本质按斯腾豪斯的话说是“引导”。他认为教育有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训练给学生技能,教学传递固定的知识、信息。而学生最重要的批判意识、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想像力、情感等,这些东西都不可能通过训练或者教学直接达到,是不可教的。因此,人的高级素质的发展必须“引导”。“引导”是教育的本质。要做这样一个“引导者”不可能是没有思想的。要成为“引导型”的教师必须发挥主动性,自己来改变自己,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不管外界怎么样,首先落实到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知识工作者”的高度。如果每位幼教老师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那幼教就再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替代的了。如果用钱就能堆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话。那相当容易,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可能用钱来堆砌一个诺贝尔奖一样。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需要他的每一个成员做出超越自己的努力,但是很遗憾,在幼教界,一种懒于思索的、跟风的现象很普遍,尽管在文章中什么“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创造性”等概念满天飞,但很多都是在玩概念。有幼儿园问我,这些我们都说过了,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吗?我认为,做事情重于玩概念、写文章,能具体地实际地改变一点现实都了不起。不少文章“只是文字的再现而不是思想的真实发展”,最可怕的是“它毁坏了知识所表征的事物,也因此对事物视而不见”。这是哈佛大学施耐尔教授的话,我十分赞同。我们不能把创新当作标签,轻视思想,懒于思考。

发展课程意识。我个人认为,课程意识在幼教界是薄弱的甚至缺失的。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课程意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自觉性。这里说的课程是指大课程而言,区别于具体的活动。是对于教育整体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长期以来很多老师只有教学意识,没有或不重视课程意识。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长期以来只培养教师的教学意识或具体活动意识,却忽视课程意识。我经常问组织活动的教师:“这个班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搞这个活动,你为什么认为是合适的?”教师的回答常常是“教材上是这样的”、“活动计划是这样的”。很多老师在教学的具体能力方面是非常强的,只要给个目标,都能够设计出很精彩的活动来,都能够说出我这个教学活动要完成什么目标,怎么实施,什么结果等,但深层的思考却很缺乏。

课程意识考虑的是前提性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合理吗?过程合理吗?是否与教学的本质相冲突?即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过程的合理性。做有思想的教师需要发展课程意识。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合理,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从哪里来呢?应了解你的地区、你的班级、你的幼儿,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现在有的地方完全进入一个误区,就爱比赛怎样上课,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变化,所以导致合理性很差。这种课程意识的缺位是现代的刻舟求剑,儿童的变化就像流动的河水,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我曾看到有的教师用为彼地彼民族的幼儿准备的教案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地此民族来,全然不顾情况的变化,照章“表演”。现在有些地方时兴借班上课,我毫不客气地反对,因为它化解了、解构了幼教最基本的东西,即对儿童的深刻理解。我们不能迷信教材、教案,这些资源必须加上课程意识来驾驭,才能符合儿童的需要。

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功能上,如果没有课程意识的指导,教学意识容易不恰当地追求功能的最大化,而课程意识追求的是功能的适宜化。什么意思呢,很多人说能教儿童认识多少字,多少拼音,这有什么稀奇呢?小学化幼教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不把这些符号学习功能放在儿童长远的整体的发展中来定位,而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功能最大化。如果放到儿童整体发展的背景中,那就一定要保证孩子像孩子那样去学习,让他有游戏的自由,有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能剥夺儿童的其他发展机会而只让他们记住这记住那,这是典型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关注课程的价值,关注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什么,所以在宣传《纲要》的时候,我们曾经反复地宣传教科文组织负责人的话,他说,各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大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但是全世界的基础教育有共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孩子学的字、算的题最大化,但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越来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有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如果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依赖,越学越没有自信,那不管怎样都是失败的教育。所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幼教的根本问题,不断思考《纲要》最基本的精神,而不是急功近利,追求个别功能的短期效应最大化,损害儿童发展的根本目标。

当然,教学意识也是重要的,只是目前普遍地缺少课程意识,所以特别强调一下。

反思性实践精神。反思性实践是有思想的教师非常重要的东西。教育需要哲学,教师需要哲学思维。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就是反思性。没有哲学层面的反思,不可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刚才朱司长也提到了,哲学是帮助幼儿园老师发展和深化自己思维的非常重要的武器。很多老师认为,哲学那么抽象,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其实,教育哲学是我们衡量教育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对教育有判断力,都离不开哲学思维。我们需要用教育哲学来思考幼儿教育。思考幼儿的发展,思考儿童观的问题。等等。现在发展课程,为什么要搞综合课程,为什么要以幼儿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建构性”,这些问题都无一不与哲学相关。总之,教育哲学能帮助我们发展反思能力,而不仅仅停留于表面。

再谈一谈让读书成为习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定下来的。这个日子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他们都是在这一天辞世的。每到这一天,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用读书来纪念这两位大文学家。幼教界不少老师读书太少,不想读书。觉得读书没意思,有的没有读书的方法。读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大家可以列举出很多名言,这里列举南宋一文学家的话,非常有意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意思就是人饿的时候,读书可以当肉吃,冷的时候读书可以当毛衣,孤寂的时候读书就像跟有思想的朋友对话,而幽忧时读书如享受优雅的琴瑟。我觉得读书可以极大地提升幼教老师的思想、专业水平。现在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把幼儿园变成学习型组织”这些话也满天飞,“学会读书”是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那首先就要把自己变成爱读书的人,我想这是最基本的。我看到许多幼儿园图书角没人进,如果老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她怎么会去重视图书角呢?又怎么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呢?做有思想的教师,从提升自身来说,重要的途径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今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很希望幼教界多一点书卷气,不断提升品味与素质。

办有文化的幼教

“我们还能改变什么”?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也能改变幼教,改变幼儿园的形象。幼儿园是文化教育机构,但有的就像韩美林说的“没文化的文化”。

现在幼儿教育价值观严重地商业化,急功近利。有人说现在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外部的影响不可否认,但是我们每一个幼教人是否都在坚持教育的核心价值呢?今天我就是从幼教自身的角度来谈,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些问题:

市场化——幼教产业化?教育的本质=产业的本质?

麦当劳化——教育文化是快餐?规模与质量关系的阈值?

低俗化——浮躁之风、拜金拜物思潮、无节制的名利观。

时尚化——教育是时尚?大众传媒是指南?

现在搞市场经济,社会在转型,但是市场化能不能说幼教产业化?现在政府都在帮助幼教站稳脚跟,上次国务院十个部委的文件(《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有了许多规定。那么幼教自己,幼教人自己应当干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能努力去办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旋律的幼教,我们就是在自毁。教育的本质不能是功利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功利性的。产业的本质是利润,能与教育等同吗?如果不能,那我们有些做法,有些幼儿园自己就把幼儿园搞成了产业,是不是合理呢?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作为一种快餐文化,它创造了一整套运作方式。麦当劳遍布全世界,拷贝不走样,它能够量化,能用统一的技术来保证全球连锁店的质量。但是教育能这样克隆吗?教育能完全像烤面包一样统一时间和配方吗?幼教能按这种快餐文化来运作吗?现在有的好幼儿园我觉得是办了过量的分园,就是连锁园。分园规模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不能再发展了?连锁园的质量能等同原来幼儿园的质量吗?大量的家长是冲着好幼儿园的质量才进连锁园的,如果孩子在连锁园不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这不是欺骗社会、欺骗家长吗?在上海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名校校长大会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专家马丁·卡诺依对学校的规模和质量作了这样的警戒:学校规模扩大一倍,教育质量要20年左右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世界上如此有名的大学都这样说,而我们有的幼儿园何止扩大一倍!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维·安·萨多夫尼奇教授说: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无法接受的“教育总体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使教育在育人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效果大大降低。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低俗文化也在侵蚀着幼儿教育。文化现在是多元化,但文化也有先进、落后之分,不是多元文化就不要价值观了。我们一直说《纲要》的贯彻是坚持先进的理念,坚持核心的价值,就是代表先进的文化。现在文化的低俗化让我们觉得谈教育的理想、信念都显得非常可笑似的,而谈怎么赚钱、怎么出名、怎么包装却很时髦。什么时候我们觉得教育不神圣了?什么时候教育变得没有诗意没有激情可言了?另外,盲目地追赶时尚也是没文化的表现。时尚有好的,也有很低俗的。媒体的有些形式不是说完全不好,但应当思考教育的适宜性,不能像指南一样跟随它。有的幼儿园把什么选美、pk,全部引入,教育活动像综艺节目一样追求热闹、轰动,而幼教更需要的是做一些很艰苦、很细致、很个别化的工作。我走了几个地方都看到以“闯关”娱乐形式来组织语言、数学等活动。“闯关”游戏造成了儿童极度兴奋,借用丽莲.凯茨的话,这并不等于学习兴趣。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他们急不可待,因为闯关就是要快,气氛搞得热烈得不得了,孩子们根本就不可能想任何问题,兴奋完全不指向学习本身,他们只想快闯关,快赢,简直就不能思考,连问个究竟的余地都没有啊,那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活动。

办有文化的幼教需要幼儿园完成自己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非常艰难,非常复杂,远远不是喊点口号就可以达到的。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上,应当清楚的是,价值观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文化建设一是要体现先进性,唱响主旋律,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要体现民族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三是应有教育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显现出幼儿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校长要有价值领导的能力,园长也一样。确定幼儿园的价值理念,宣传幼儿园的价值理想,凝聚幼儿园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幼儿园的方向,是园长的重要任务,需要园长具有价值领导的能力。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们都要捍卫幼儿园对幼儿的价值,对家长的价值,对国家社会的巨大责任。

改革的路很漫长,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需要宽容,需要时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对改革的理解。日本佐藤学教授说,教育改革是一场文化变革,是结构性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决心、信心和去创新。在座幼教同仁们在这么炎热的夏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来,大家多少都是怀着理想的。俄罗斯一位伟大作家曾经说过:对生活、对事业、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生活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希望所有的幼教工作者能把童年给予我们的伟大馈赠留住,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永远保持对幼教的那份神圣感,永远保持对幼教事业诗意的理解,理解我们的孩子,理解我们的教师,理解我们自身的工作,那我们的幼教就大有希望!
 

 
  • 上一篇文章: 回到基本元素中去

  • 下一篇文章: 更新教育观念,在反思中成长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留言反馈 | 常见问题
    Copyright (c)2004-2008 Beijing Early Childhood Edu 北京学前教育
    Beijing KidsLong Edu Tech Limited Co. 北京可得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5339号
    Tel: 010-51654631 010-51292574 时间:9:00-17:00 邮件:[email protected] QQ:14574844 MSN:[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