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协商、轮流、合作的好习惯
开学以来我班幼儿在活动中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人或几人都要使用同一件物品或器械,但各人互不相让,发生争执,甚至还会打起架来,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刚开始每次发现这种情况发生,我就出面干涉或解决,但后来我感觉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我应该让幼儿学会和他人协商、轮流、合作,并养成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于是,我在游戏活动开始时多次针对争抢现象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如何解决争抢问题,有的幼儿就提出了“商量”的办法。在活动中遇到争抢现象,我也只是给幼儿提建议。如有一次周樊和周天翔两人在晨间锻炼时,一起拿到了最后一个圈,两人争执着互不相让,我就问他们:“你们俩一直在这争抢,一会儿活动时间到了,你们还能玩吗?为什么不想个办法让两个人都能玩到呢?”周樊想了一下,对周天翔说:“你先玩一会儿,再给我玩一会儿好不好?”周天翔当即同意了,玩了一会儿后就把圈让给了周樊,两人玩得都很开心。还有一次,有两个孩子争抢一个玩具,徐晔辰和我都在他们旁边,两个孩子想请我帮忙解决,还没等我说话,徐晔辰就兴奋地对那两个孩子说:“我有办法,你们俩玩‘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就先玩,怎么样?”两个孩子显然对这个办法很满意,就开始通过猜拳游戏决定由谁先玩。这两个片段都说明了部分幼儿已经有了协商、轮流的意识,在交往方面有了一定进步。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们倍加宠爱,使孩子很容量形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意识。特别是全托的孩子。家长一周没见到孩子会很想念,一接回家就赶紧“补偿”,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论是否合理,只要能办到就尽量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且完全属个人所有,其实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很不利的。
新《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第二条就提出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可见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和方法。对于全托孩子来说,每周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所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品质,不断地引导、鼓励幼儿主动采取协商、轮流、合作等方法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