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的体会
主题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以经验发展为本,寓教于乐。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选择有利于幼儿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内容来开展活动。教师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蕴涵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活动材料、条件与相关的情景,支持、帮助、引导儿童活动,并跟随儿童的兴趣、需要,做动态调整,以促进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主题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帮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结合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体会一:创设促进主题活动发展的环境。
中班的幼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但由于注意力易分散,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都转瞬即逝。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的放矢的教育行为,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也说:“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我们把主题活动巧妙地融入自然生活环境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习得经验。我班活动室的后墙面凸出一根水泥柱子,右上方有l形的下水管,看上去很不美观。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水泥柱子制成了一棵挺拔的松树,树枝向两边延伸开。右上方的下水管缠绕着绿色的藤条,垂下一串串珍珠般的紫葡萄,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加上小草野花的点缀,即合理地运用有限资源,又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针对他们活泼好动、乐于参与的心理,让孩子和教师一同布置环境。以我班开展的主题为例。在主题 “好吃的水果”生成后,我们征询孩子的意见,共同设计,孩子们也成了环境创设的策划者。他们人小点子真不少,有的找水果,有的画图,有的和家长一起收集图片,制作名称卡片。不到一星期,一个丰富的水果世界赫然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室里也多了“水果照相馆”(组画区)、“水果作坊”(手工区)、“水果藏在哪”(益智区)、“水果的家”(数学区)、“水果娃娃”(结构区)等游戏环境。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他们在喜欢的水果前流连忘返,看一看,认一认感兴趣的水果,谈一谈,说一说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们置身于生动的主题情景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体会二: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以往,教师是按照自己确定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较少根据具体情况对预设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这样就或多或少地留下了遗憾。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多样的环境,在活动中注重发现孩子喜欢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满足他们的探索兴趣,支持他们的发展。教师既要设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愉悦的课程活动,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规中的偶然、非预设的机会和经验;既让幼儿有机会参加成人设计的活动,也让幼儿有机会投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自发活动之中,使他们获得材料与环境及教师的有力支持,激励她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并在积累和提升生活经验的同时进行思维的碰撞,促使他们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高高兴兴迎新年”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圣诞老人印象很深,我们通过讲圣诞老人的故事,听迎新年的歌,为圣诞老人做胡子、穿衣服和接受圣诞老人礼物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对圣诞老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再到喜欢,并能通过一系列活动,增长对“过年”的认识。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又从圣诞老人转移到新年礼物、圣诞树。我们随即开展了“新年树”的活动,孩子们从认识一样礼物到区分不同大小的礼物,使活动又推向另一个高潮。
主题活动不仅要注重教师的预设活动,也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也要关注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更要让幼儿获得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让幼儿在“预设”和“生成”中都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中,我设计了一个谈话活动:美味的水果。试图让孩子通过了解水果的各种吃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我让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模样时,幼儿生成了“给水果娃娃取名字”、“给水果娃娃穿新衣”等活动,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取代了我原订的计划,使活动变得异常精彩。
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更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他们的探索兴趣,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教师要学会用尊重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认识到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的生活环境;认识到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支持幼儿自主的行为,帮助幼儿积累和提升经验,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试验、活动,为幼儿创设更大的范围、更自主的方式、更活跃的形式展开活动,才能够使幼儿构建认知经验,展现他们无限的发展潜能。
体会三:把握好主题活动间的联系。
孩子对知识的建构是螺旋式发展的。他们只有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物质材料相互作用,才能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要重视活动间的过渡。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中,我们结合区域游戏,在“美食一条街”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制作水果。设置“水果大卖场”,请“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带着“娃娃”去挑选水果。在小结评价游戏时,我请幼儿讲讲“你们玩了什么?”“你们乘坐什么车子去的?”引发幼儿讨论车子的种类、外形、速度,由此引申出下一个主题:有用的车。
在开展“有用的车”时,袁周在书中发现了新的水果“槟榔”。他把图片带到班上来,引得幼儿争相观看。我想:新主题的开展并不意味着原有主题的结束。两个主题并非“割裂”开来,而是交融和渐进的。幼儿对“水果”有了丰富的体验,因此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活动形式虽然结束,活动效果却在延续。如果把新水果“拒之门外”,无疑是不利于幼儿的认知知识的建构,所以我就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和幼儿一起讨论认识了“槟榔”,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一日活动,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又保持了学习内容的联系性。
主题活动来自于孩子的生活之中,深受孩子的喜欢,使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虽然在活动中孩子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孩子的主动权,为他们创设较多的主题内容和游戏环境,使每个孩子都愿意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