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如需转载必须经过北京学前教育网同意”
案例分析
托班上学期
“我要刘老师!”
周一的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园了,由于过了一个双休日,又加上从今天开始,宝宝们要在幼儿园里睡觉了,所以有部分的孩子开始哭闹起来。
东东,班级中最小的一个宝宝,原本他来园的时候并没有哭闹,但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他也哭了起来。于是我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安慰着他,渐渐的东东停止了哭泣,又去玩了。
到了喝牛奶的时间,东东又开始哭闹了,于是我又再次抱起东东,并带他到操场上兜了一圈,逐步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后,我再带他回到了教室。
但从这以后,东东就再也离不开我了,整天吵着要我抱,我在他的视线里一分钟都不能离开,连倒杯水,上厕所都不行。
分析:
东东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2-3岁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东东在家的时候,依恋的对象主要是爸爸和奶奶,但当他进了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后,转移了依恋的目标,要求“老师抱抱”,而我恰巧是第一个去抱他的人,因此我就成了他新的依恋对象,一旦他离开新的依恋目标也会大哭大闹的。
要知道安全的依恋,可使孩子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幼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赖、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帮助东东建立安全的依恋,逐步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1、从每天抱在手里过渡到每天只在来园和离园时抱一抱,在一日活动中允许孩子牵着我的衣角,跟着我。
2、在上午的游戏活动中,从我陪在他身边玩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他能与同伴一起玩。
3、在午睡中,从我坐他身边陪着他逐步过渡到我在他视线范围之内,可以坐在其他的地方。
大家一起玩
上午区角活动的时候,孩子都分散在各个区域中活动。突然建筑角中传来了隽隽的尖叫声,我忙跑过去一看,原来她和雯雯正在抢一块积木,雯雯大声地说:“这是我的!她抢我的。”我找了一块相同的积木给隽隽,劝解了两个人的争吵。
不一会儿,垒高区中传来了隽隽的尖叫声,我一看,她和平平两人在争抢一个空盒子,当她发现平平不肯松手时,竟然挥手打人了,而此时地上由好几个相同的空盒子。我忙制止了她的行为。
从这以后,我开始留意起隽隽在游戏时的表现了,由此我发现隽隽在游戏时她的眼睛只注意别人手上的玩具,但就算拿到了和别人的相同的玩具,她也不太会玩,一会儿就放弃了。
分析: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生活的空间就是自己的家庭,而在家里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形成了他们比较任性的脾气。一旦他们要和同伴们一起生活时,就不太容易和同伴进行相处。
隽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得知:孩子是由奶奶照顾的,所以比较宠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而且由于老年人不太会陪着孩子玩,所以经常让孩子看电视,以减少孩子的吵闹。因此隽隽到了幼儿园后,她看到幼儿园有这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很高兴,这个也想玩,那个也要玩,但却不知道怎么玩,一旦发现同伴有好的玩法,她就认为这是好玩具,就去抢同伴手中的玩具,哪怕是自己的手中已有了一个和同伴相同的玩具。为此,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在游戏活动时,多关注隽隽的行动,让她拿和同伴相同的玩具,引导她看同伴怎么玩,自己也学着怎么玩。
2、在自由活动时多带隽隽一起玩,让她体验不同游戏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和大家一起玩的情趣。
3、与家长联系,希望家长一方面尽量多抽点时间陪孩子玩,教孩子一些游戏的方法,另一方面适当的为孩子添置一些玩具,满足孩子对玩具的喜爱。
下雨了
体锻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后操场高兴得玩着滑滑梯。
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孩宝宝一直呆在一个小亭子里,即不滑下来,也不离开,于是我好奇得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浩浩天真的说:“下雨了!”我立刻明白了孩子们的意思——下雨了要躲在亭子里。我想了想说:“哎呀,下雨了,我怎么办呀?我要被雨淋湿了。”隽隽说:“快进来,快进来!”我装作很为难的说:“我怎么进来呀?”浩浩说:“敲敲门。”“门在哪里呀?我找不到门呀!谁来帮我的忙?”一旁的小妍指着一扇可以打开的窗子说:“你敲这里吧!”我说:“好吧!”
于是我去敲了敲那扇关着的窗子,边敲边说:“请问,有人吗?外面下雨了,我可以进来躲雨吗?我快要被雨淋湿了。”隽隽笑着开了窗,但没有讲话。我又问了一遍:“我可以进来吗?我快被雨淋湿了!”这时浩浩说话了:“可以。”我笑着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宝宝!”孩子们听我表扬浩浩了,也都抢着说:“我也让你进来。”“我也让你进来。”┉┉
分析:
我们都知道,2-3岁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特别爱说,也特别愿意说,尤其是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但由于受词汇量的限制,所以他们有时一句话中只有几个字。
上述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宝宝的语言发展的比较好,能够较清楚的进行表达,但有的宝宝却只能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但他们又都很喜欢模仿他人的语言,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因此,我将采取下列措施:
1、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进行对话,因为在普通话中有许多很好的词汇,可以让孩子进行模仿,进行学习,达到丰富孩子词汇的目的。
2、在游戏活动中及时抓住孩子的话头,启发、引导孩子说下去,鼓励孩子愿意大胆的与成人和同伴进行交谈。
3、利用家园窗和家长会的形式,及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多和孩子交流,或多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等,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语言表达能力。
美丽的红花宝宝
孩子们自认识了“红笔宝宝”(红色的蜡笔)后,为了巩固他们对红颜色的认识与掌握,我们在“休闲角”中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给花宝宝穿衣服”的游戏,在接连几天的游戏中,我观察到了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
荣荣团好了一个红色的小球,可是他在贴的时候,没有贴在有双面胶的地方,所以他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于是他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不动了。见此情景,我拿着孩子的手,和他一起贴在了有双面胶的地方,一下子就粘住了,孩子立刻就笑了,然后我让孩子去摸一摸花上两处不同的地方,当摸到有粘性的地方时,孩子叫了起来:“老粘的!”我笑着说:“对呀,这上面才能粘的住红球球呀,你再试试!”荣荣按我的话又开始团纸了。
镜头二:
两三个孩子在团纸贴花,我在一旁和豆豆打电话,这时小妍叫了起来:“这是谁搓的?怎么这么大,难看死了。”我回头一看,原来红花里有两个小球搓得比较大了,我问小妍:“为什么很难看的?”小妍认真地说:“他这个小球这么大,都散开来了,不好看!”“嗳,是的,”我赞同的说“那怎么办呢?”小妍边说边去拿那两个小球:“给他搓搓小。”我对一旁的孩子说:“我们看小妍是怎么搓的。”等小妍搓好后,我立刻说:“小妍搓得多好啊!我们拍拍手!”小妍开心得笑了。
分析:
托班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喜欢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而且他们对色彩鲜艳的物品感兴趣。所以在这个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在搓一搓、贴一贴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和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一些动作不协调的孩子来说,模仿他人正确的动作,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会继续采取以下措施:
1、观察孩子游戏的情况,对团纸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与帮助。
2、在认识了“黄笔宝宝”后,增添黄色的纸,并注意提醒孩子颜色不要认错了。
“我套进去了”
早上区角活动的时候,豆豆在“巧手乐园”里玩“套珠子”的游戏。只见她随手拿了一个方形的珠子,看了看竖在地上的三根吸管,然后挑了其中的一根就想把珠子穿进去,(点评:下面已穿了一个方形的珠子,这是我们事先为孩子们设计好的一种暗示,说明孩子已看懂了这种暗示。)可穿来穿去,穿不进去。
豆豆看看手中的珠子就把它放好了,重新换了一个方形的珠子。(点评:可能孩子认为她穿不进去的原因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而是珠子有问题。)她又接着穿,可仍然是穿来穿去穿不进去,这时豆豆把手中的珠子翻过来看了看,(点评:孩子一定是想看看这个方形的珠子下面的洞洞好不好,她也一定是在寻找自己穿不进去的原因。)当她发现珠子上的洞洞是好的时候,又开始穿了起来。这一次,她比前两次更仔细,更耐心。正当她要把洞对准吸管的时候,她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吸管,吸管小小的晃动了一下,珠子又没有套进去。但就是这小小的晃动似乎提醒了孩子,只见她马上用左手捏住了吸管,右手把方形珠子上的洞洞对准了吸管,一下子就套进去了。孩子一转脸看见了我,高兴得说:“我套进去了!”
分析:
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手眼协调的能力有了较快得发展,但是他们缺少的是经验,包括生活的经验、游戏的经验。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豆豆在穿珠子的过程中,对于自己遇到的困难——吸管晃来晃去,珠子就穿不进去了,因为她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孩子没有放弃,而是不断的在总结经验,最后终于找出了原因,也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在她的经验中又多了一条,而且是孩子自己总结出来的。
细面条和粗面条
在娃娃家里我们为幼儿增添了白色的皱纸,让幼儿学习用撕纸的方法做“面条”,然后再喂给“大嘴巴小动物”吃。
这天早上,天昊和海良在娃娃家里“撕面条”,于是我说:“你们在做面条吗,太好了,我早饭还没有吃呢,你们做好了,能不能给我吃?”两个人开心的说:“好!”我接着说:“我喜欢吃细的面条哦,太粗的面条我不喜欢。”
不一会儿,两个人就把他们撕好的“面条”端来给我了,我一看:海良撕得比较细,而天昊撕得很粗,有几张纸甚至只撕过一下。见此情景,我假装把两碗“面条”都吃了,然后捧着肚子叫了起来:“哎哟!哎哟!我的肚子好痛啊!”孩子们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我接着说:“我喜欢吃细的面条,可刚才吃了很粗的面条,吃的我戆牢了,我的肚子就开始痛了,怎么办?”海良说:“那我帮你弄弄细吧!”“好的,谢谢你!”我转过脸来对天昊说,“你也来帮忙好吗,把面条撕得细一点再给我吃好吗?”天昊点着头说:“好!”两个人又开始撕起了“面条”。
分析:
我们都知道托班孩子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较差,但孩子有都比较喜欢撕纸,所以我们依据孩子的兴趣点设计了这个游戏,也的确受到了孩子的欢迎。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得比较好一点,“面条”就撕得细一点,而有的孩子协调性比较差,“面条”就撕得粗了,如果这时我们只是告诉孩子细面条好的话,孩子不一定会理解、会接受,而如果这时我们利用创设好的游戏情景,用游戏中的人物的语言来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把面条撕得细一点的话,孩子一定愿意接受。因此,我决定:
1、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看看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是细的还是粗的。
2、利用有透明肚子的小动物娃娃,让孩子将自己撕好的“面条”喂给它们吃,看看不同粗细的面条“吃”下去是怎样的感觉。
3、在孩子游戏的时候,教师用游戏的情景和语言来提醒孩子把“面条”撕得细一点,例如:娃娃的喉咙小,粗面条他吃不下去的。
4、随着游戏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不同材质的纸,让幼儿感受撕不同纸时的感觉。
“酸酸甜甜就是我”
(前言:山楂片一直是我们托班孩子最爱吃的小零食之一,而且它也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零食,因此为了稳定孩子们的情绪,我们经常会在休息的时间给他们吃个几片,久而久之就有孩子跑来对我们说:“我乖,你给我吃山楂片好吗?”)
这天,当我刚把山楂片拿出来,孩子们就开心得叫了起来:“我要吃!我要吃!”我一边把山楂片分给大家,一边随口问:
“山楂片是什么颜色的?”——“红颜色的。”
“山楂片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
“红红的、圆圆的看上去像什么?”——“太阳。”这时我正好看到一个半片的山楂片,我拿起来装作很惊讶的说:“这个太阳怎么啦?”乐乐马上接口说:“你这个不是太阳,是月亮,弯弯的。”我说:“哦,圆圆的是太阳,弯弯的是月亮。”孩子们也跟着我说了起来:“圆圆的是太阳,弯弯的是月亮。” “圆圆的是太阳,弯弯的是月亮。”┅┅
等孩子们把山楂片吃完以后,我又问大家:“山楂片吃起来什么味道的?”有的孩子说:“酸酸的。”有的孩子说:“甜甜的。”我突然想到了一句广告词,于是我大声地说:“酸酸甜甜就是我!”孩子们一听也开心的跟着我说了起来:“酸酸甜甜就是我!”
从这以后,每次一吃到山楂片孩子们就会大声地说:“酸酸甜甜就是我!”而且一边吃一边还会说:“变太阳咯,变月亮咯。”
分析:
我们都知道,托班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们不仅变得喜欢说,也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而在我们宝宝班里,由于幼儿年龄的差异性比较大(大年龄的孩子比较多,他们的语言表达已经趋于完整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孩子已能较好的与老师进行交流,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老师、同伴的语言都是他们很好的模仿内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用随机教育的方式,不断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更要帮助孩子从“听说、模仿”的阶段过渡到“爱说、会说”的阶段。
戴“帽子”
这天,大班的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一包“妙脆角”(一种膨化小零食)。我打开来准备给孩子们吃的时候,发现这种小零食做得像一顶顶三角形的“小帽子”,于是我灵机一动,拿出一个对大家说:“这个东西真有趣,像什么?三角形的小帽子。小帽子,小帽子,给我的指宝宝戴一戴。”
说完,我把“小帽子”套在大拇指上,一边套一边说:“哎呀呀,太小了,大大的脑袋套不下。”接着我又把“小帽子”套在食指上,一边套一边说:“哎呀呀,太小了,尖尖的脑袋套不下。”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小帽子”套在中指和无名指上说:“哎呀呀,太小了,扁扁的脑袋套不下。”“哎呀呀,太小了,圆圆的脑袋套不下。”当套到小指时,“小帽子”一下子套上去了,于是我高兴得说:“套上了,套上了,这是我的小帽子。点点头,弯弯腰,小指小指戴帽子。”这时孩子们早已忍耐不住了,大声说:“我也要!我也要!”我说:“那好,伸出你的小手指,我来给它戴帽子。”
于是,我逐一给孩子们的小手指戴上“帽子”,一边套一边让孩子们跟着我说:“点点头,弯弯腰,小指小指戴帽子。”孩子们开心的向同伴动着自己戴着“帽子”的小手指。
分析:
本阶段我们的主题活动是《两只小手》,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手还有比较感性的认识,相反对手指的概念就差多了,但他们愿意模仿成人的动作,例如:竖竖大拇指、做做“1”等。而且这时孩子们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性的,如果我们成人用动作或是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是很容易帮助孩子进行记忆的。上述这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教师在随机的游戏中,创设了一定的情节,将每个手指拟人化的变成一个人,然后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戴帽子”,来给五个手指“戴帽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要求幼儿学说手指的名称,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只强调了“小指”这个名字,或许孩子们不一定能正确说出“小指”的名字,但对“小指”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当老师再提起“小指”时,他们一定不会伸错手指的。
扣纽扣
今天我穿了一件高腰的开衫,上面有一排小钮子,为了好看我只扣了其中的一个,其余的都没有扣。
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在玩着桌面玩具。玩着玩着,感觉有一双小手在拉我的衣服,低头一看,原来是隽隽在帮我扣那些没有扣好的小纽扣,神情是那么得专注与认真。我忙说:“谢谢你哦!”隽隽一边说:不谢的,一边还在帮我扣着钮扣。只见她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作”,一一对应的让小钮子“钻”进钮洞里。虽说动作有些笨拙、不协调,但她却很“执着”,一次次的失败都没有让她放弃。于是我索性和她面对面地坐下来,让她定定心心得帮我扣钮扣。
我们俩的活动,吸引了一些孩子,他们也想来帮我扣钮扣,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倪老师衣服的钮扣也没有扣好,谁去帮她的忙?娃娃家里有好多衣服都没有扣好钮扣呢?谁愿意去帮忙?”
“我┅┅”
“我┅┅”
分析:
我们知道,托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会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尤其是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较差。
上述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很多孩子在家中穿衣服时都是成人帮助他们扣钮扣的,而现在进入幼儿园后,受环境和游戏的影响,他们逐步尝试学习一些扣钮扣的方法,这对孩子来说,虽然有“挑战”,却是新鲜又有趣。但他们对别人身上(尤其是成人的)纽扣比对自己身上的钮扣更热衷,这也是低龄孩子视觉的一个特点,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我将制定如下措施:
1、在区角活动中增添有关扣钮扣的游戏,例如:娃娃家中的“我给娃娃穿衣服”、“妈妈的漂亮围裙”等,让孩子们尝试学习从扣大钮扣开始,练习扣钮扣的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经常将一些有不同大小钮扣的衣服穿在身上(例如:大衣、衬衫、羊毛开衫等),创设一些游戏情境,鼓励孩子们来帮助老师扣钮扣。
3、利用家园联系的形式,让家长在家中也为孩子创设一定的环境(例如:帮助大人扣钮扣、给自己的衣服扣钮扣等),让孩子练习扣钮扣的方法。
4、利用随机教育的形式,鼓励孩子互相帮忙扣钮扣,即给孩子一个练习扣钮扣的机会,又可以让孩子体验帮助同伴的快乐心情。
大圈圈
上午体锻的时候,因为雨后滑滑梯很湿,所以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前操场玩体锻玩具。
平日里我们一直是在后操场玩运动器具的,今天孩子们的面前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体锻用品,他们高兴得不知该玩什么、怎么玩好了,有的孩子甚至拿了两三件玩具,却在满操场的奔跑。(点评:这是托班孩子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要玩什么,而且他们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占有欲很强,喜欢拿很多的玩具,不管自己玩不玩,只求“拥有”。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身体的控制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玩法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
见此情景,我马上拿起了一个圆圈,高兴得说:“我有一个大圆圈喽!我有一个大圆圈喽!”听我这么一说,许多孩子都转过脸来看我,有的孩子已经开始去拿圈了。我接着说:“大圆圈,真好玩,从上往下套一套。”说完,我就用圈把自己从头到脚的套了一次。许多孩子叫了起来:“我也要来!我也要来!”纷纷放下手中的玩具,去拿圈了。(点评:教师巧妙的利用了托班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特点,用孩子没有看见过的玩法,不仅吸引了孩子的目光,而且激发起了孩子愿意和老师一起玩的积极性。)
接着,我又用圈玩起了转圈、滚圈、跳圈的玩法,吸引了所有孩子的视线,他们忍不住也人手一个圈的围在老师身边玩了起来。
分析:
小小的隐患解除了,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为这样小年龄的孩子提供游戏活动的器具时,一定要品种少而数量多,因为他们受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的影响,只会模仿他人的游戏,而且是反复进行。因此,我制定如下措施:
1、在以后的体锻活动时,除了继续玩运动器具外,逐步添加体锻玩具,先从塑料圈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更换成其他的体锻玩具。
2、在添加了塑料圈后,教师每一次只示范1-2种玩圈的方法,并且反复进行,一周以后再更换新的游戏玩法。
3、在游戏中及时发现孩子的新玩法,并带领同伴进行模仿。
小鞋子 大嘴巴
案例背景:
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我们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地上都铺了泡沫垫子,要求孩子游戏前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刚开始,天气比较热,孩子们穿的鞋子单薄,容易穿脱。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孩子们的鞋子越穿越厚,也越穿越复杂了。
案例:
早上,区角活动结束后,我请孩子们去把自己的鞋子穿好。这时乐乐拿着自己的鞋子站在那里对我说:“刘老师,你帮我穿一下好吗?我穿不好。”我低头一看,原来乐乐今天穿了一双系带子的休闲鞋,虽说带子系得很松,孩子不用解开也能把脚穿进去,但是鞋舌头比较软,容易随着脚滑到里面去。我想了想说:“好的,我来帮你的忙。”
于是我带着乐乐在孩子们的面前坐下,然后举起乐乐的一只鞋子说:“我是鞋宝宝,你们知道我的大嘴巴在哪里吗?”孩子们一下子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一指鞋口说:“哈哈,这是我的大嘴巴,大家穿鞋的时候,只要把脚伸进我的大嘴巴就可以啦!”孩子们开心得笑了起来,乐乐也急着想从我手里拿过鞋子去穿。我接着说:“别急别急,我的大嘴巴里还有舌头呢!”我边拉鞋舌头边说“喏,在这里,大家穿鞋的时候,一定要把我的舌头拉住放在外面哦,否则它会躲到里面去的,小脚穿在里面就会不舒服了。”然后我转头对乐乐说:“乐乐,现在你再来穿穿看好吗?”“好!”乐乐高兴的接过鞋子,孩子一边穿,我一边说:“鞋宝宝,鞋宝宝,张开大嘴巴,拉住小舌头,把脚伸进去,一二三,用力蹬,小鞋穿好喽!”
分析:
2-3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开始渐渐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了。他们愿意尝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简单的衣裤、鞋子等。但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由于受动作发展的制约,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比较少,相反遇到困难而放弃的时候比较多。成人简单的说教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接受,而且也容易忘。因此我们要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积极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景,用各种形象化的手法,鼓励孩子尝试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并尽可能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此,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生活活动的机会,向幼儿介绍穿脱不同鞋子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利用区角游戏结束和午睡起床的机会,指导个别幼儿穿脱自己的鞋子。
3、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要求家长在家中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习穿脱自己鞋子的方法。(同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穿过硬、过大、过小或过于复杂的鞋子,这样不利于孩子脚的生长)
“大高楼”
早上区角活动时,我看见海良在“巧手乐园”中用香烟盒玩叠叠高的游戏,他先把香烟盒横过来一个一个叠上去,如图: 叠了有八九个的时候,他停下来看了看周围,可能觉得一个人没意思,就准备离开了。我连忙走过去说:“呦,你已经叠得这么高啦,我们来比赛,看谁叠得高好吗?”海良高兴得说:“好!”他又继续往上叠了。而我用两个两个竖起来向上叠得方法,如图:
结果,我很快就叠得比他叠的高了。
这时,海良注意到了我的叠叠高,他停下手来,看着我叠,不一会儿,他把他原来的叠叠高推到了,照着我的样子叠了起来。可叠到第四排的时候,手不小心一碰,倒掉了。(这是由于孩子手部动作的控制性比较差,所以越到上面就越难叠)我想了想,在我的叠叠高旁边有多摆了几排,如图:
海良看了开心的说:“大高楼。”我说:“我们来数一数,有几
层?1、2、3、4,四层楼。你也来搭好吗?”“好!”海良照着我的样子也叠起了“高楼”。
游戏结束时,海良一共叠了五层楼,他开心得说:“我明天还要叠。”
分析:
叠叠高一直是我们宝宝班孩子比较喜欢玩的游戏,他们从对叠大盒子的兴趣逐步转移到了小盒子上,但小盒子的叠高对孩子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孩子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较差,手部动作稳定性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所以他们往往在叠到一定高度时盒子就会倒掉,而且他们受空间思维的影响,只会单纯的一个一个向上叠。为此我将采取下列措施:
1、在游戏前,教师先叠出一个样子,放在区角中,给孩子一种暗示,鼓励孩子模仿老师的作品。
2、及时发现孩子香烟盒不同面叠高的方法,例如:
竖叠—— 横叠—— 侧叠——
3、鼓励孩子用叠高的方法叠出作品,例如:高楼、大桥、楼梯、花坛等。
椅背上的背心
镜头一:
上午体锻活动前,我把鸭绒背心脱下来,朝椅背上一挂,然后请孩子们来换衣服。可我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急于来换衣服,而是在摆弄自己脱下来的小背心,还不时的看看我的背心。怎么回事?
忽然间我明白了,一定是孩子们想模仿我摆背心的方法,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天冷了,我来给我的小椅子穿背心吧。”然后我双手拎着背心(背心的正面朝外)站到椅子的后面,一边示范我一边接着说:“先穿一只‘手’,再穿一只‘手’。好了,背心穿好了。”由于我的衣服大,椅子小,一不小心背心滑下来了。我顺势说:“哎呀,背心要掉下来,这可怎么办?”乐乐说:“你给它扣起来。”(我明白孩子说的是把纽子扣起来)我说:“好主意,这下背心就掉不下来了。”果然扣好了扣子的背心真的掉不下来了,孩子们高兴极了,也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分析:
“好模仿”是托班孩子的一大特点,在家里孩子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在幼儿园里,教师、同伴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内容。上述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教师一个小小的挂衣服的动作,就成了他们的“新大陆”,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将实施下列方案:
1、鼓励孩子在给小椅子“穿”背心的过程中,初步尝试学习简单的穿衣服的方法,体验自我服务的乐趣。
2、鼓励孩子初步尝试学习拉拉链、揿钦钮和扣大钮扣的方法,锻炼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
3、鼓励幼儿互相帮助,体验帮助别人后快乐的情感。
镜头二:
几天过去了,体锻活动前,孩子们已能熟练得将自己脱下来的小背心挂到椅背上了。这时我却发现小妍等几个孩子的背心是反挂在椅背上的,我就好奇的问她们:为什么要把背心反过来放。没想到孩子对我说:“这个背心太小了,拉链拉不起来,这样它就掉不下来了。”原来孩子背心的下摆比较小,“穿”在椅背上以后拉链很难拉,而这样反过来挂的话,不用拉拉链衣服也掉不下来了。
分析:
这是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第一次自己动脑筋探索找到的好办法,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从而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从生活处着手,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或许会无所收获,但我们一定要耐心的观察、等待,寻找孩子探究的火花。
牛奶上的烟
案例:
天很冷,孩子们早上的牛奶都在教室里喝了,而且是等他们都洗完手后,阿姨再到牛奶的。
这天早上,我带着孩子们洗完手后,等着阿姨倒完牛奶就可以喝了。这时我发现刚倒出来的牛奶上都会冒出热气,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身体压低,眼睛与牛奶碗平视,仔细地看着,孩子们见我这样,有的孩子也学我的样子,像模像样的看着,有的孩子忍不住问我:“刘老师,你在干嘛?”我装作很神秘的说:“你们看呀,牛奶上有什么东西在动噢!”孩子们一听,都开始看了起来。一会儿,有的孩子说:“没有。”有的孩子说:“在哪里啊?”这时豆豆说:“有烟的。”我高兴的说:“你看到烟啦,我也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又仔细的看了起来。“有烟的!”“有烟的!”“我看到烟了。”于是我问大家:“咦,牛奶上怎么会有烟的?”没人理我。我又问了一遍,乐乐答非所问的说:“烟是白的。”我只好顺着乐乐的“台阶”下:“对,烟是白的,有烟就说明牛奶是热的,我们快来喝吧。”
分析:
这是一次随机的探索活动,原本我是想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孩子们去观察,从而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但我忽略了他们的思维特征,对于小年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维还停留在直觉行动性思维上,也就是由行动来决定他们的思维,而我太急于求成,所以才会出现相对被动的局面。实际上这次的观察活动只要孩子们看到“烟”,知道“烟是白的”就可以了。
我相信,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会明白这个“烟”就是“热气”。但我还会继续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的。
过生日
案例:
早上区角活动的时候,我带着翔翔一起玩一个圆盘状的垒高玩具。当我们俩把五颜六色的积木都插在圆盘上时,翔翔高兴地说:“蛋糕,蛋糕!”我仔细一看还真的有点像“生日蛋糕”,于是我对翔翔说:“我们把‘蛋糕’送到娃娃家去好吗?”“好!”孩子立刻“端”起了“蛋糕”往娃娃家走。
到了娃娃家,我对大家说:“今天是刘老师的生日,我请大家吃‘蛋糕’。”孩子们一看我们俩端着的“蛋糕”,马上叫了起来:“我也要过生日!我也要过生日!”我想了想说:“那好吧,今天是我们大家的生日,我们一起来过吧!”“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蛋糕”放在桌子上,孩子们围着桌子像模像样的唱起了“生日歌”,还有“吹蜡烛”的动作,乐乐还煞有介事的找来了“刀”,“切”起了“蛋糕”。
分析: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首先我们不得不赞叹: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无法比拟的。其次,这也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关,虽然他们的年龄还小,而且这也是一个偶发的游戏,但“过生日”一直是他们经常遇到的、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们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唱生日歌、切蛋糕、拆礼物等,而且这些感受都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过生日”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而我及时抓住了孩子们的“话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点”,引起了他们的回忆与感受,并提升了他们的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
延伸:从这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几乎天天“过生日”、“切蛋糕”,乐此不疲,于是我顺应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每天根据他们游戏的情况,给他们提些新的要求,例如:切块“蛋糕”给倪老师“吃”,给大妈妈“吃”,还要说:“请你吃蛋糕。”光吃“蛋糕”太干了,我要喝水(果汁、咖啡);过生日还有很多菜,你们烧什么菜给我吃?(红烧鱼、鸡蛋)
分析:
这是2-3岁孩子游戏的一个特点,对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他们会反复进行,并乐此不疲,因此作为教师,就看你在顺应孩子游戏的前提下,如何帮助他们丰富游戏的内容,提升游戏的经验了。例如:蛋糕吃多了会口渴,这是孩子们都会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利用这一点,不仅提出要喝水,还要喝果汁、喝咖啡,不仅丰富幼儿的生活常识,也给孩子设置一些有难度的任务,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提升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建议:
1、由“过生日”的活动,可以引申到“过新年”,尤其是等到“元旦”后,在游戏活动提升孩子过新年的生活经验。
2、注意丰富幼儿相关的词汇和语句,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等。
打篮球
案例:
体锻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四散在操场上玩。我发现鹏鹏拿着一个皮球在网篮球框里“投”(实际上是在往里扔)。
第一次:孩子在篮筐外面一点的地方扔,没进,孩子把球捡回来。
(分析:这是一次无意识的投篮活动,虽然没投进,却激起了孩子第二次投篮的兴趣。)
第二次:孩子往篮下靠了靠,离篮筐近一点地方再投,还是没进。
(分析:聪明的孩子,第二次的投篮它没有盲目的投,而是总结了一下“经验”,也许他想到了自己人小,离篮筐远的话是投不进去的,所以离篮筐又近了一点。)
第三次:孩子站在篮筐下,把球往篮筐里扔,结果差了一点还是没进。
(分析: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也是一个做事不会轻易放弃的孩子,谁也没想到他会直接站到了篮筐下,也许他想我这一次肯定能投进去的,结果还是没投进,我想这下他肯定要放弃了,真想走上去帮帮他,可我还是忍住了,再看看吧。)
第四次:孩子又站在了篮筐下,低着头,想了想,突然他站到了篮球架的底座上,用一只手硬是把球塞进了篮筐里,灌篮成功!孩子的脸上终于漏出了笑容。
(分析:我真庆幸我没有上去帮助他,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想出了投篮最有效的方法,不管这个方法是否好,毕竟孩子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分析:
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动作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孩子他们的基本动作已比较协调了,因此他们很乐意尝试自己没玩过的游戏,尤其是对成人比较热衷的体育活动,例如:踢足球、打篮球等,所以操场上的那个篮球架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中心点。但是毕竟他们年龄还小,动作的协调性也比较差,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转移,一旦几次投篮投不进的话,他们就会转投其它的游戏了。
像鹏鹏今天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篮,而且每次都会不断总结经验的做法,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或许孩子是一次无意的行为,抑或许是孩子模仿大孩子游戏的方法,但我都会好好表扬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