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协调行动。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流活动。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合作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大班幼儿面临幼小衔接,更需要尝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分组、幼儿交往技能和合作行为进行训练,促进发展,为其入小学参与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一、 日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一)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 幼儿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幼儿在说、笑、打、闹中相互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提供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教师仅作为旁观者或参与者,应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在对一个班一个月的自由活动观察中发现:实验初期,幼儿当遇到冲突时,便发生争吵与告状。此时教师应作为旁观者,大方的将解决问题的权利让给幼儿。实验结束后80%的幼儿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幼儿天生就具有与同伴交流的能力。因此,不要怕孩子与同伴不能交往,更不要怕孩子在与同伴的玩耍活动中受到伤害。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和平的方式,自己去解决矛盾,让双方达成共识。在幼儿游戏玩耍时,成人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不要因为怕幼儿与同伴玩耍时起冲突,怕幼儿受伤而干预幼儿的自由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自由交流协商,分配角色,并达到友好的合作。
2、为幼儿提供需要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活动。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有许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在对一个班级一个星期的晨区活动中的观察中发现:虽然会有几个幼儿在一起玩同一样玩具,但实际上,幼儿都在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得事,虽然他们也会互借玩具,也有适当的交流,但并不是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只属于平行游戏。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安排情景,给幼儿提供必须要多人参与,分工合作的游戏。让幼儿懂得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必须相互依赖、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努力。
(1)、在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游戏提供机会 如让幼儿玩表演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小舞台,激发幼儿排练童话剧的兴趣。然后设定“排练好童话剧”的目标,并提供幼儿分小组交往的时间,让幼儿在小组中学会自由去分配角色、制作道具、熟悉剧本、排练剧情。 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矛盾,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在一个月的创造性游戏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初期,一起合作的7名幼儿中有3名幼儿因角色分配、道具制作而发生争执,各不相让;2名幼儿各做个的;只有一名幼儿对不能完成游戏的任务感到担忧,但又不知如何解决。实验结束后,幼儿不仅能通过协商、分工一起合作游戏,游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也可采取让幼儿围绕同一的目标进行合作游戏的方法。
在晨区活动、自由活动时间以及户外活动中为幼儿合作提供机会。
(2)、提供的活动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合作者是幼儿自愿组合的。 提供让幼儿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是为了能引起幼儿参与合作的愿望,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从中看到自己的合作产品,从而增强交流分工合作的积极性。在同一组幼儿进行的两次合作活动中发现:幼儿在进行的自发合作活动要比教师给予的任务合作成功率高。自发活动中,一组中8名幼儿都能为了看到自己的合作成果而自觉的与同伴互相协商,交流分工合作。而同一组的8名幼儿再次为自己不兴趣的任务合作时,4名幼儿表现出漠不关心,其余的幼儿虽然在合作,但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同时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伙伴,也是合作稳定的重要因素。 3、合作活动过程要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当然,活动的任务也不能太容易,要带有一定的难度。如让幼儿制作道具,如果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制作图纸、材料、工具,教给了制作方法,幼儿完成起来很轻松,活动就没有了难度,也不存在解决困难、共同合作。如果教师只将任务下达,并没有提供材料,幼儿遇到了困难,就能协商解决,体验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二)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 1、 让幼儿学会用语言交流 通过语言交流就某一个共同话题或任务交换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语言交流使彼此建立起更深入广泛的联系,加深印象,增加双方的信任和好感,以便于更好的合作。 (1)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愿望,用语言解决各种矛盾。 用语言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和愿望,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调查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当与同伴有矛盾时,有90%的幼儿是用哭声来吸引成人的注意,或是用打架来解决问题,反而使老师因不能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怕孩子再与同伴发生矛盾而减少本来就已少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因此要鼓励幼儿用语言去解决矛盾,不仅可以增进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与他人更好的交流合作,同时也丰富、发展了幼儿的词汇。
(2)丰富幼儿语言,满足幼儿需要
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常常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根据别人的意图做出语言反映。因此,应丰富幼儿的语言让幼儿用丰富的语言在游戏进程中更好的交流。教师应做到丰富幼儿交流语言。如开展社会性活动《分享快乐》《团结力量大》;语言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金鸡冠的公鸡》等。在讨论中幼儿了解了团结、分享的快乐;在情景表演中幼儿亲身体验了这一快乐。
2、 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协调冲突 现在家庭中,幼儿扮演者“小太阳”、“小皇帝”的角色,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独”的一面,这种天然的优越感,使他们出现了性格孤僻、自我中心,不愿也不会与他人合作的异化现象在他们心中“一切独存”。我们在对39个幼儿的观察中发现,无一人会与人分享,也无法协调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幼儿都用了告状或争吵的方式。不会分享,何谈合作?因此教师应注意培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能力。
(1)鼓励幼儿玩同一种玩具,养成分享的习惯。 采取小组轮流使用的方法,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就必须交换,以消除幼儿独占的意识。同一组幼儿若出现争抢情况,不鼓励幼儿告状。在幼儿争抢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明白分享的道理,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
(2)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倾向,学会理解、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学会互助和支持。克服自我为中心思维倾向,克服“独”的特点除了让幼儿学会分享外,还应培养幼儿理解尊重他人,并学会欣赏他人的观点,学会宽容。如让幼儿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以竞赛的形式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多说说别人观点的好处等。这样才能在活动中与同伴达成共识,达到最好的沟通、合作效果。
(三)平等对话,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合作是双方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要真正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单纯的上下级、指导被指导的关系。因此成人除了给幼儿提供与同伴平等交流的机会外,在幼儿的共同游戏中,应平等与幼儿交流。教师在于幼儿的合作中,更应根据需要灵活地变换角色,自觉充当平等对话人,把握好“更有利的合作伙伴”的分寸,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并以合作群体之一的身份,积极参与、提出建议和分担责任,或切磋学习的感受。在与幼儿平等对话的同时,教师与幼儿发挥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四)及时给予鼓励、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教师看到的幼儿能与同伴一起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协商、询问,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尤其是比较此次合作与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导幼儿自己从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在幼儿成功完成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让幼儿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增进友谊,以便更好的沟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