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他的理论经过费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等人的发展,突出了知识创新的地位。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里,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这样一个非常重视创新教育的社会中,我国的创新教育进展如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美术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画技高超的中国孩子如果少了范画或模型,画一幅命题画就会“目瞪口呆“、“无从下笔”;中国孩子到了美国,对老师说“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理解等等,这些现象不得不使人对中国的创新教育进行反思。
⒈创新意识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孩子不受羁绊,敢于求异,善于探索信息的重新组合方式的一种心理习惯。
我国的创新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常错误地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例如,中国的美术教学通常遵循这样一个训练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以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范画“画”下来。在这过程中,没有“心”的参与,只是一个由眼到手的过程,可以说只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是一种机械的操作。而在美国的美术教学中,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们可以趴着、站着、跪着画画,画完后会问老师他们画的“好不好”。画画是一种愉快的过程。当孩子体验到快乐时,他们就会产生想创造的念头。因此,在中国的创新教育中,我们应多留给孩子一些自由和选择,少一点干预,培养他们一种创新意识。
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方面。所谓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在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循传统的思维方式。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我国的老师在教学中常不断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却忽略了思维扩散后的总结即求同思维,往往会出现多而不精的答案。在留美博士黄全愈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他儿子矿矿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三个问题,写满两页纸。矿矿选择了蓝鲸的研究。这种作业形式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使孩子从小就通过“研究”活动,养成一种创新思维习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矿矿在写这个“研究”论文时,到图书馆查阅了十几本有关蓝鲸的书,在广泛的阅读中,他获得了许多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再根据所获知识,经过整理、概括,产生正确的答案来解释所提总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矿矿很自然的经历了思维的三个阶段。老师重视的不是论文的好坏,而是通过研究获得了什么。
⒊创新人格
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里,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笔端笔正,对教师毕恭毕敬是非常正常的。试想,在一个坐着五六十、六七十个学生的课堂里,如果学生们一个个东倒西歪,那还有什么“秩序”?没有“秩序”如何控制教学局面?我们固然可以想象孔老夫子与他的学生们团团围坐的场景,但这种小组式的课堂组织模式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所以在现今这种课堂模式下,“尊师”不仅显得理所当然,更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当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相左时,学生从“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观念出发,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答案而去选择、认同教师的答案。对教师权威的“尊”,是对人的“有意识角色确认行为”的强化,使个体的“独立自主行为”受到限制,也就是对个性的抑制,这种作法无疑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发展。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被反复提到的“自然科学教师”,作为一个不受欢迎的教师,除了自身学识的你缺,还有就是对教师权威的有意识强化。“教师说的就是对的”这种观点,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连对教师答案产生怀疑的勇气都没有的话,还能有什么创新呢?
总而言之,在高呼“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我们应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这几方面入手,发现在并拓展孩子内心深处的潜力,塑造鲜明健康的个性,唤起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