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拾落叶
一、活动背景:
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的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的接受。
新《纲要》中指出: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中班数学——《拾落叶》。
拾落叶是园中班数学的内容,这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不仅要帮助复习巩固4、5、6这3个数,而且要引导能按数字和形状标记拿取相应数量和形状树叶。由于受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单一的图片加上老师的讲解等,往往不易调动的积极性,理解和掌握会比较困难。因此我通过幼儿的操作、配以音乐,充分调动了的感官,使在轻松的状态下积极的。
二、活动目标:
1、能按数字和形状标记拿取相应数量和形状树叶。
2、能仔细地检查自己所拾的树叶是否符合标准。
三、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布置好幼儿拾落叶的地点及三种形状树叶若干。
2、人手1张数字点子卡片和标记图、人手1个小篮子。。
3、一段音乐。
四、活动过程:
1、认识数字卡片。
(1)教师:“秋天到了,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落了一地。用这些小树叶不仅可以拼画,我们还可以来玩一个拾落叶的游戏呢!今天,我们就要去拾树叶,可是拾几片树叶呢?
(2)教师出示1张数字标有4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这是数字几?(数字4)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4表示?
(3)教师出示1张数字标有5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这是数字几?(数字5)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5表示?
(4)教师出示1张数字标有6的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这是数字几?(数字6)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字6表示?
2、第一次去拾落叶。
(1)幼儿每人拿一个小篮子(里面放1张数字卡片),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事先布置好幼儿拾落叶的地点。
(2)请幼儿根据数字卡片的数字,再把相应数量和形状的叶子放进小篮子里。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关注自己的数字卡片。
(4)教师检查幼儿数字卡片与树叶的匹配情况,对匹配错误的幼儿及时纠正。
3、认识标记图。
教师出示1张标记图,引导幼儿观察:这张图上有什么?数字和树叶各表示什么意思?
4、第二次去拾落叶。
(1)幼儿每人拿一个小篮子(里面放1张标记图),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事先布置好幼儿拾落叶的地点。
(2)请幼儿根据标记图上的标记,再把相应数量和形状的叶子放进小篮子里。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关注自己的标记图。
(4)教师引导幼儿自查或互查标记图与树叶的匹配情况,对匹配错误的幼儿请他们及时纠正。
《拾落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是选自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所编制的中班数学活动《拾落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数数非常感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数的概念是抽象的,对于幼儿来说,数的认识应强调多感官参与。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周围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动中学,促进他们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选择了数学活动:《拾落叶》这节课。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归结为:在活动中继续理解数字“4、5、6”的意义,且不受树叶的形状干扰会用数字“4、5、6”表示物体的数量。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有:1、能按数字和形状标记拿取相应数量和形状树叶。2、能仔细地检查自己所拾的树叶是否符合标准。
二、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教师事先布置好幼儿拾落叶的地点及三种形状树叶若干、一段音乐。
幼儿学具:人手1张数字点子卡片和标记图、人手1个小篮子。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流程为:
1、认识数字卡片。
2、第一次去拾落叶。
3、认识标记图。
4、第二次去拾落叶。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